新加坡这个国家,房产制度也极具特色。可以说是最大的差异于其他国家。新加坡经济发达,商品房房价足以和中国香港媲美,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新加坡的本国居民和永久居民,却不会因为住房而发愁。超过93%的新加坡人都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就得益于新加坡政府的“组屋制度”,李光耀在建国初提出的口号就是“居者有其屋”,只要你是新加坡人,那么政府就一定保证你能住进属于自己的房子。新加坡限制炒房,同时切切实实的在解决新加坡人的民生问题。
新加坡建国初期面临着很严峻的住宅问题,大部分居民居住条件恶劣,平均每一户居民不足一间居室。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在20世界60年代初,新加坡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专门负责建造公共组屋以便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宅问题。
现在,组屋已经成为新加坡住房市场的主体,由于价格比排屋和公寓便宜许多,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如果组屋和公寓都在同一个地点,面积和房龄差不多,组屋的价格可能是公寓的一半。
组屋属于政府,从购买,出租,居住到售卖等,都有诸多限制,公寓属于私人,相对于组屋,限制少。
新加坡政府组屋购买制度1)申请组屋以家庭为单位,单身者需达到一定年龄才能申请。一方面鼓励了国民结婚,一方面防止大量的单身者消耗政府房屋资源。2)组屋拥有各种补贴,保证大多数居民可以负担得起。包括首次购房补贴、与父母同住或靠近父母居住补贴等等。3)新加坡组屋都是经过装修,附带部分基本家具,入住者只要拎着行李即可入住。减轻购房者其他花费上的压力。
由于低廉的价格,新加坡对组屋购买次数有严格限制;购买了组屋而不自己居住的,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坐牢。。
新加坡的住宅主要有3种类型:政府组屋、私人公寓和有地住宅。新加坡的私人公寓相当于国内的商品房,配套设施精良。地契一般分为99年、999年和永久地契(中国商品房均为70年地契)。
中国和新加坡住宅最大的不同点是在中国大部分开发商开发的房产都是未经装修的“毛坯房”,而在新加坡,私人房产(公寓)全是附带装修的, 基本都是精装,有些甚至超越了国内一线城市品牌楼盘的豪装。公寓普遍具备完善的设施配套,如保安、游泳池、健身房、烧烤台、网球场、停车位等,每月需要支付类似中国小区物业管理费的管理费。所有的公寓都预装了空调,全套厨房设备和卫浴必备用品,房间都有衣橱。
有些开发商还送烤炉,冰箱和洗衣机等。买家只是需要安装灯和窗帘,再买些基本的家具就可以入住。基于保安原因,进出公寓需要公寓卡,有些楼盘的公寓卡只能到特定的楼层。外人探访需要登记或得到被探访者的确认。保安可能随传随到,屋主不担心被不法人员骚扰。因为没有救生员,公寓游泳池的深度通常是1.2米,公寓设施通常开放到晚上10点。
外国人和新加坡本地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可以购买公寓,公寓也是最受新加坡国内外投资者青眯的投资工具之一。与中国商品房的最大区别是,在新加坡购买公寓是按照实际使用面积计算而不是按国内的建筑面积来计算。中国买家在新加坡买房也可以选择银行贷款分期,使用金融杠杆放大投资价值。
新加坡大约有78%的本地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组屋由新加坡政府出资建造,类似于中国的经济适用房。但是,到过新加坡的人,可能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些名义上等同于中国经济适用房的组屋,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新建的组屋,比中国一线城市的豪宅外观还要闪亮?
组屋地契99年,买卖和出租都有严格要求,只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才有资格购买,外国人不可以购买。
有地住宅,包括了各种带土地的住宅,例如排屋、半独立和独立式别墅,地契也分为永久、999年和99年。因为新加坡人多地少,外国人购买该类房产受到了严格限制。一般来说,外国人以及永久居民只可以选择买圣淘沙岛上的别墅;长期居住在新加坡并对新加坡经济有特殊贡献的外国人,可以向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申请特批,获批之后方可在新加坡本岛购买一套有地别墅。不过,外国人购买的别墅(包括永久居民),只可自住,不能出租。
新加坡作为外籍人士青睐有加的国家,“租房”和“买房”常年在该国都是热门话题。尽管全球大部分地区面临经济放缓压力,新加坡的房地产行业仍然热度不减。